升學教育新聞區


寫作教室/高手傾囊:抒情離不開敘事

2017-08-24

魯迅曾說:「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。」陶潛的詩句也寫道「親戚或餘悲,他人亦已歌。」對於寫作有心得的人,一定可以發現,抒情,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。或許寫作者真的有強烈而且珍貴的心情要表達,但是讀者閱讀的時間不過幾分鐘,而相通的媒介不過隻字片語,要打動人談何容易?
寫作,終究是兩個陌生人萍水相逢的時刻。相濡以沫唯有在車轍乾涸的患難時刻,其餘,不到淪落天涯,就算相逢也難相識。

但是,為什麼每每有作品能夠讓讀者共鳴落淚,為了毫不相識甚至根本不存在的人物悲喜交加?這就是故事的魔力。真正抒情所能打動人的,不是情感本身,是故事創造出來的情境與意象。

想要寫一篇抒情文,除了要確定好情感本身,還要思考傳達情感的敘事。情感是流體,無法從寫作者的胸懷裡直接流淌到讀者心中,必須要有一個適當的容器,才能夠精準傳達出來。所有的藝術,都是間接而非直接的。

所以,正所謂「讀《出師表》不哭者不忠,讀《陳情表》不哭者不孝,讀《祭十二郎文》不哭者不慈」。這三篇千古抒情名篇,其實大部分的篇幅都在說故事。《出師表》的「臨表涕泣,不知所云」之前,做了許多當時國際局勢的分析、人事政令的建議、以及自身和劉備君臣際遇的往事,最後的情感才得以成立;而李密在抒情之前,也從自己和祖母劉氏多年的相依為命,我們才有辦法領略他在皇帝要求和孝心之間的掙扎;而韓愈當然也細數了兩人從幼時到十二郎的祭弔中間的故事,我們才知道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個姪子、更是共患難的至親。

抒情離不開敘事,一旦欠缺敘事,就會顯得空泛,無法共鳴,如同失去容器的液體,洩漏一地點滴不收。而敘事一旦沒有抒情,會顯得浮面沒有重心,像是失去內容的容器,空無一物,徒有外形。

就算是最廣為人知的母愛,童蒙能頌的《遊子吟》也不僅僅是訴說母親的偉大而已,在抒情之前,孟郊依然讓我們看見一件,能夠伴他遠行、針腳細密的衣裳,以及母親一針一線充滿慈愛的情境。


資料來源:聯合新聞網
圖片來源:聯合新聞網
連結: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6904/2654052